统治者是如何修改孔子思想而利于统治的?

Updated at: 2024-12-20

孔子

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是源自周公,也就是周公解梦那个周公,也叫姬旦,周朝时周公受封于周邑,大约位于现在山东西南部,也就是后期的诸侯国,鲁国之祖。周公创立了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共同构成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法制度,这个很好理解,其目的,一是维护了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了社会结构,二是也维护了既得利益家族的长久不衰。关于家族利益和人在社会中的隐形等级这点地球上任何时期任何地方的组织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异,因为这决定了资源的分配,这点我们之前视频里也提到过。孔子一直强调恢复周的礼乐制度,而礼乐制度中,礼的本质是约束。具体优劣我们无法评价,毕竟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普世道德和如今的普世道德差异有多大。司马迁在评论六经意义时说:《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周末,诸子百家兴起,或者说九流十家,影响比较大的三家就是道,儒,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个人认为其主要思想是修身为人,这里修身的本质也是要求自己对自己进行约束。也基本上是后世泛儒家文化圈的普世道德的基础,包括如今的朝鲜,日本,以及部分东南亚地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约束也包括统治者要对自己的约束。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一生可以算得上是颠沛流离,受困陈蔡两小国之时,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孔子也是公认的文圣,我们知道武圣是三教九流通吃的关羽,对吧。

成为主流

汉朝初期,其实是以道家为指导思想,汉武帝刘彻时,要改为儒家,但是这个儒家思想在约束老百姓的同时也约束统治者,谁也不能例外,这显然对既得利益者是不利的。孔子一直主张的一个概念:仁。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所以我们不能用理工科思维来分析混沌的世界。也就是后来的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当然仁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创,因为孙子兵法里,我们也能看到类似概念:比如《孙子兵法·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关于孔子的思想对统治者的约束

对统治者的约束

我们举几个例子: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意为: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这里就有一层含义,如果统治者不节约,那么就可谓之不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管理国家要以身做则。如同北极星,安然不动而群星绕之。也就是作为统治者,在要求别人之前,自己的得先做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为: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这句话就和依法治国有一定差池,注意依法治国其实就是法家的理念。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意为:定公问:上级应该怎样对待下级?下级应该怎样对待上级?孔子答:上级尊重下级,下级忠于上级。那么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上级如果不尊重下级,那么下级还有必要忠于上级吗?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唉,完犊子了,有错又能自我批评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么显然皇帝是不会轻易下罪己诏的,因为会有损威严。当然这里我们不谈合适与否的问题,我们只谈这种约束的普适性。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禹,无可挑剔。他自己粗茶淡饭,而祭品却很丰盛;自己衣服朴素,而祭服却很华美;自己宫殿简陋,却尽力兴修水利。禹,无可挑剔。很显然,后世统治者能做得到吗?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意为:平民因学习优秀而获得官职。贵族因世袭了官职而去学习。如果我用人,就用平民。这句对统治者家族的利益也是冲突的。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哀公问有若:饥荒年,国库空,怎麽办?有若说:赋税减半。现在我还嫌税少,怎麽能减半?百姓富裕了,您还会不富裕?百姓贫穷了,您哪来富裕?理是这么个理,但后世国亡也多半亡于此。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政:如果杀掉恶人,亲近好人,怎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麽要杀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领导的品德象风,群衆的品德象草,风在草上吹,草必随风倒。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自己身正,治理国家还会有什麽问题?自身不正,又怎能让群众身正?还是教导统治者找自身的原因。

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定公问说: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虽然不可以这样说,但也差不多。有的君主说:我的兴趣不在于做君主,而在于没人敢违抗我说的话。如果他的话正确,那很好;如果他的话不对却没人敢反抗,不几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这是最直接如何治理国家的一句话。

统治者对孔子思想的修改

实际上统治者可以对这些有关对自己的约束进行和稀泥。但作为统治者的想要的思想,仍然有一定危险。毕竟孔子的思想里处处体现了以民为本,个人的品德修养、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或者说是政治不友好的,这里的政治不友好也包括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照这意思就不可能存在牢固的既得利益官僚资本集团。于是开始了修改。比如孔子虽然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但是三纲确是法家的思想,出自《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再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是法家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直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果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而且孔子的思想强调孝是先于忠的,比如: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了他。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不同: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还有关于血亲复仇虽然论语里没有提到,但是周礼里是允许的,比如自己的父兄为人所杀,就可以到衙门(权且这么叫)登记仇人的姓名,以后就可以杀死仇人而无罪。但周礼只允许一次,防止无限复仇死循环,这里不展开了。相关的,孔子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另外《礼记》里明确说: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对于杀父的仇人,作儿子的必须与他拼个死活,什么时候杀了他什么时候才算罢休。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武器,遇见就杀。对于杀害朋友的仇人,如果他不逃到别国去,见即杀之。显然这对依法治国也是存在一定冲突的,但是历代王朝的法律对于符合儒家伦理和礼义的血亲复仇者都会在情感上给予一定的体谅。

谬论

西方的黑格尔,评价孔子的道德哲学缺乏思辨,只是一些善良和道德的教条。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以结果为导向,看我之前的世界势力变迁史,就会发现形成了与西方诸多不同的价值观。再比如: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意思为:做事顺应民心,尊重宗教却远离宗教,就算明智了。相信也对泛儒家文化圈对于鬼神的观念有一定影响,而没有形成像西方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这样的一神教而绝对对立以至互不相容,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还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不轻易说话,是怕自己说到做不到。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那么就是叫我们不要先吹牛逼,万一做不到呢,显然也就很难出现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这种现象,川普第一届也用过,那么到下野时感觉到明显的 great er 了吗?

还有一种观点是说儒家不利于现代化,然而抛开废物大清不谈。日本在侵华之前所构建的国体论便是基于儒家思想的修改和利用,弱化了孝,进而形成了上下一体的稳固关系。

总之

总的来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基于当时社会环境继承了周礼的部分制度理论体系,但主要针对个体及统治者个体提供了修身为人的普世道德伦理观。而后在泛儒家文化圈里,不同地区的统治者对孔子的儒家思想又进行了部分修改以利于当时的政治体系,权力体系,或国家利益。